京东7亿美金融资操盘手讲自己的投行生涯
发布日期:2015-07-27浏览:1208
她是蒉莺春,在微博认证资料写的是“前CCTV知名财经女主播”。新浪科技今天披露,前美银美林集团投资银行部董事蒉莺春女士已经受聘为京东商城公司财务副总裁,主负责京东上市事宜。
公开资料显示,蒉莺春2002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曾任加拿大驻华使馆新闻官员、央视海外中心英语频道《财经中国/BIZ CHINA》节目主持人。2006年离开央视后,其加盟美银美林集团出任投资银行部董事。2012年,在刘二飞离开美林后,入行六年的她在博客内表示已“在自己在投行生涯最好的时间离开”。
下面来自她的博客
http://katekui.blog.163.com/blog/static/****************8307/
=================================================
我在桌子上放了一本奥威尔的《我为什么写作》,这本书收录的其实都是他的散文,和标题要说的意思不太相关。我之所以放在桌上,转头就可以看见封皮,是因为我一直也想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写作基本是因为有情绪。而这种情绪,不论是好是坏,是快乐是悲伤,是寡淡是浓烈,都不能张嘴表述明白,也不想找人去陈述,这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和自己,用方块字做做游戏。
过去的六年节奏太快。在枪还没有到手的时候就上了战场,这时候是没有资格去想逻辑的,因为面对的是生死。好在活着回来了,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情,遇见了很多不靠谱的人,还学会了用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借助数字和市场等游戏工具看世界。上战场的时候我连自己是谁都不太清楚,六年的时间哗哗地给了我一个定义,我想也没想就默认了。
我怀念过去六年的时光,让我再倒回去做一遍,我仍然觉得那是个正确的选择。
我在2005年的时候第一次对投资银行这个名词稍有概念,我记得是左小蕾跟我提起的,她问我为什么不去做投行。但那时候我老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联想,觉得做投行的人计量经济学都非常好,一个个都是天才。后来知道其实投行用的数学真的基本只有小学水平,对于逻辑的要求稍高,真正需要的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体力和超高的情商,而最重要的,其实是common sense,也就是要有常识。
也许因为我有点儿情商和常识,终于有一天一个叫美林的投资银行里的一位白发苍苍的人把我雇了去。他从此成了我的老板。我记得他从来没有教过我有关于执行的任何一点细节,他只跟我认真讲过两个事儿:第一,客户是你的老板。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对于投行其实意义深远,真正领会这句话之后里里外外的麻烦事都可以迎刃而解(我花了很多年搞明白这件事)。第二,我记得他在我已经在投行混了一年之后问我:你知道到底什么是绿鞋吗?你知道绿鞋到底是怎么执行的吗?我记得他在中国大的自助餐厅一边吃面一边跟我解释,说实话我当时仍然没有彻底明白,但是记住了一句“羊毛出在羊身上”之类的评语,和他看似风淡云轻的一句“很多MD其实也搞不明白这个简单的概念,你最好不要学他们”。
我进投行的时候是中国投行业特别辉煌的年代,整个华尔街也仍然鼎盛。那个时候可以用人傻钱多来形容,总之投行的生意比现在好做太多。那时候分众传媒还是一个7,8十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每年要做三个增发;还有工商银行这样庞大的上市。后来慢慢国企上市都结束了,大的民企上市也完成了,房地产行业不行了,项目开始越做越小,美国上市一亿左右的发行投行根本只能赚个吆喝。我们这一代的年轻投行人,等到做到D或者MD的时候,数数国内剩下的大公司没上市的屈指可数了,我问我的老板怎么办,他一边吃苹果一边说:
“ Shit happens, that's life ”。
我后来跟他学会了很多这种二兮兮的话,有很多是在路演的过程中学的。有一年我做了6个美国上市,拿项目的时候卖了很多次他的名字,最后定价路演他都被客户要求到场,因此他在两个月里陪我飞了四五趟纽约。旅行时间很长,他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段子,因此长长的等待从来不乏味。有一些是黄段子,写出来不雅,也有一些是有点文学色彩的,比如:
“男人就像洋葱,女人一边剥,一边流泪,剥到最后,才发现洋葱根本就没有心。”
还有很多男人拿来骗人的鬼把戏和屁话,最早都是我从我老板那里听说的。
其实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非常害怕跟我老板说话,尤其害怕跟他在电话里讲工作,因为觉得自己随时都有被他大骂的危险。我后来知道其实他不光对我,他对我们都这样,他脾气有时候很暴躁,还会骂娘,会连续地骂很长时间,骂到后来把主题都偏离了。但是他第二天就会把这些全部统统忘掉,重新跟你说笑话什么的,我后来发明了一招:在他要生气的时候先挂电话,说手机没电了,或者不接电话,过一阵子再回过去。这样大家都可以避免无意义的损耗。
他从2010年以后开始经常人前人后地表扬我,说我长大了,学会了。
我把我风淡云清的六年,幸福的六年,全都归功于我的老板。道理很简单,象我这样不守规矩的人,如果没有他,我完全就是废物一个;但是因为他,我高高兴兴地呆了六年,混完了别人可能要十年混完的路程,没有变的又老又丑,还貌似被培养成了一个有点用的人。这六年里,我做了多少个项目,就哭了多少次,每次哭过以后会再被他骂一次或者笑话一次,我就好了。他骂我一次或者笑我一次,其实无非安慰的是一个半大不大孩子心的我屈服于各种既定游戏规则的委屈。这些委屈,对于别人根本什么都不是,但对于我,就是天大的事。谢谢他天南海北日理万机总还能顾得上给我这些安慰。
投资银行是一个磨灭个性的地方,看似张扬的排场最后出来的人都一模一样。我今天之所以还记得问自己是谁,我之所以敢在自己在投行生涯最好的时候离开,我都要谢谢他,给我这样的勇气,教会我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因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真的什么都没有耽误。
我的这个老板,在北京的时候经常住在国际俱乐部酒店,据说他在那里住成了终身白金卡会员;他基本上书写了中国的投资银行史,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刘二飞了。他那些传奇的经历跟我们没有特别多的关系,我记得只是平凡的每一天,他或咆哮或和颜悦色地在办公室或者电话的另一端出现,有时候领带上有点污渍,有时候开会前半小时急着嚷嚷:"can you try to get me a pair of cuff-link, I forgot where I put mine..."
过去的已经过去,期待新的开始。
公开资料显示,蒉莺春2002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曾任加拿大驻华使馆新闻官员、央视海外中心英语频道《财经中国/BIZ CHINA》节目主持人。2006年离开央视后,其加盟美银美林集团出任投资银行部董事。2012年,在刘二飞离开美林后,入行六年的她在博客内表示已“在自己在投行生涯最好的时间离开”。
下面来自她的博客
http://katekui.blog.163.com/blog/static/****************8307/
=================================================
我在桌子上放了一本奥威尔的《我为什么写作》,这本书收录的其实都是他的散文,和标题要说的意思不太相关。我之所以放在桌上,转头就可以看见封皮,是因为我一直也想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写作基本是因为有情绪。而这种情绪,不论是好是坏,是快乐是悲伤,是寡淡是浓烈,都不能张嘴表述明白,也不想找人去陈述,这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和自己,用方块字做做游戏。
过去的六年节奏太快。在枪还没有到手的时候就上了战场,这时候是没有资格去想逻辑的,因为面对的是生死。好在活着回来了,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情,遇见了很多不靠谱的人,还学会了用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借助数字和市场等游戏工具看世界。上战场的时候我连自己是谁都不太清楚,六年的时间哗哗地给了我一个定义,我想也没想就默认了。
我怀念过去六年的时光,让我再倒回去做一遍,我仍然觉得那是个正确的选择。
我在2005年的时候第一次对投资银行这个名词稍有概念,我记得是左小蕾跟我提起的,她问我为什么不去做投行。但那时候我老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联想,觉得做投行的人计量经济学都非常好,一个个都是天才。后来知道其实投行用的数学真的基本只有小学水平,对于逻辑的要求稍高,真正需要的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体力和超高的情商,而最重要的,其实是common sense,也就是要有常识。
也许因为我有点儿情商和常识,终于有一天一个叫美林的投资银行里的一位白发苍苍的人把我雇了去。他从此成了我的老板。我记得他从来没有教过我有关于执行的任何一点细节,他只跟我认真讲过两个事儿:第一,客户是你的老板。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对于投行其实意义深远,真正领会这句话之后里里外外的麻烦事都可以迎刃而解(我花了很多年搞明白这件事)。第二,我记得他在我已经在投行混了一年之后问我:你知道到底什么是绿鞋吗?你知道绿鞋到底是怎么执行的吗?我记得他在中国大的自助餐厅一边吃面一边跟我解释,说实话我当时仍然没有彻底明白,但是记住了一句“羊毛出在羊身上”之类的评语,和他看似风淡云轻的一句“很多MD其实也搞不明白这个简单的概念,你最好不要学他们”。
我进投行的时候是中国投行业特别辉煌的年代,整个华尔街也仍然鼎盛。那个时候可以用人傻钱多来形容,总之投行的生意比现在好做太多。那时候分众传媒还是一个7,8十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每年要做三个增发;还有工商银行这样庞大的上市。后来慢慢国企上市都结束了,大的民企上市也完成了,房地产行业不行了,项目开始越做越小,美国上市一亿左右的发行投行根本只能赚个吆喝。我们这一代的年轻投行人,等到做到D或者MD的时候,数数国内剩下的大公司没上市的屈指可数了,我问我的老板怎么办,他一边吃苹果一边说:
“ Shit happens, that's life ”。
我后来跟他学会了很多这种二兮兮的话,有很多是在路演的过程中学的。有一年我做了6个美国上市,拿项目的时候卖了很多次他的名字,最后定价路演他都被客户要求到场,因此他在两个月里陪我飞了四五趟纽约。旅行时间很长,他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段子,因此长长的等待从来不乏味。有一些是黄段子,写出来不雅,也有一些是有点文学色彩的,比如:
“男人就像洋葱,女人一边剥,一边流泪,剥到最后,才发现洋葱根本就没有心。”
还有很多男人拿来骗人的鬼把戏和屁话,最早都是我从我老板那里听说的。
其实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非常害怕跟我老板说话,尤其害怕跟他在电话里讲工作,因为觉得自己随时都有被他大骂的危险。我后来知道其实他不光对我,他对我们都这样,他脾气有时候很暴躁,还会骂娘,会连续地骂很长时间,骂到后来把主题都偏离了。但是他第二天就会把这些全部统统忘掉,重新跟你说笑话什么的,我后来发明了一招:在他要生气的时候先挂电话,说手机没电了,或者不接电话,过一阵子再回过去。这样大家都可以避免无意义的损耗。
他从2010年以后开始经常人前人后地表扬我,说我长大了,学会了。
我把我风淡云清的六年,幸福的六年,全都归功于我的老板。道理很简单,象我这样不守规矩的人,如果没有他,我完全就是废物一个;但是因为他,我高高兴兴地呆了六年,混完了别人可能要十年混完的路程,没有变的又老又丑,还貌似被培养成了一个有点用的人。这六年里,我做了多少个项目,就哭了多少次,每次哭过以后会再被他骂一次或者笑话一次,我就好了。他骂我一次或者笑我一次,其实无非安慰的是一个半大不大孩子心的我屈服于各种既定游戏规则的委屈。这些委屈,对于别人根本什么都不是,但对于我,就是天大的事。谢谢他天南海北日理万机总还能顾得上给我这些安慰。
投资银行是一个磨灭个性的地方,看似张扬的排场最后出来的人都一模一样。我今天之所以还记得问自己是谁,我之所以敢在自己在投行生涯最好的时候离开,我都要谢谢他,给我这样的勇气,教会我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因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真的什么都没有耽误。
我的这个老板,在北京的时候经常住在国际俱乐部酒店,据说他在那里住成了终身白金卡会员;他基本上书写了中国的投资银行史,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刘二飞了。他那些传奇的经历跟我们没有特别多的关系,我记得只是平凡的每一天,他或咆哮或和颜悦色地在办公室或者电话的另一端出现,有时候领带上有点污渍,有时候开会前半小时急着嚷嚷:"can you try to get me a pair of cuff-link, I forgot where I put mine..."
过去的已经过去,期待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