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群如何才能工作并快乐着
发布日期:2015-07-29浏览:1123
詹婉园心理减压 詹婉园婚姻家庭教育 詹婉园职场养生 詹婉园国学智慧詹婉园九型人格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就“促进职业人群精神健康项目”组织的专家与媒体沟通交流活动上透露,针对我国6省市1.3万多名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职场人士处于抑郁状态。然而,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均不到10%。专家认为,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职业人群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媒体报道对于群体心理有很微妙的作用,对自杀案件的报道越多,就越容易激起类似人群的心理共鸣,并可能引发负面的“维特效应”。专家呼吁,媒体在对精神卫生健康尤其是自杀话题进行报道时应更专业、更慎重些。——编 者
超过半数的职场人处于抑郁状态
在媒体工作了几年的小彤最近总感觉自己精神状态有问题。“我每天的工作除了要写大量的文字,还得完成一些采访任务。采访时,既要掌握谈话技巧,又要详细准确地记录,容不得一点疏忽大意。我整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经常会感到烦躁、焦虑。”
31岁的黄先生是一名公务员,他对“精神压力大”也深有体会。“我经常有写不完的材料。平时工作任务没完成,就会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很多时候,连夜赶出来的材料文件,还要面临推倒重来的命运。现在我一接到任务,就条件反射地想到‘能不能过关’,用‘寝食难安’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像小彤和黄先生这种精神状况欠佳的情况,在职场大有人在。最近,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了一项对我国6省市1.3万多名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被调查对象为公务员、科技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教师、体力劳动者5类城市职业人群,其中超过半数的人处于抑郁状态, 中度和重度抑郁的人也超过了1/4。此前,华西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的数据显示,职业人群在就诊人群中占30%。职业人群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既有来自工作的,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等,也有与家庭相关的,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等导致的问题。有关专家表示,职业人群精神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客观生存环境的挤压使得职业人群成为精神障碍高危人群
职业人士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精神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原因何在?专家表示,由于当代社会节奏快、竞争强、压力大,以及客观生存环境的挤压,使得职业人群逐渐成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高危人群。抑郁症则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此次调查还发现,不但被调查的职业人群是情感精神障碍的高危人群,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调查对象的自评抑郁得分有递增的趋势。专业人士分析,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承受的工作压力、社会责任、家庭负担和疾病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多, 加重了他们的抑郁情绪。
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担心的现象是,职场人群往往由于工作压身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没有觉察或不会疏导,以至于产生严重的后果。另外,由于存在偏见和歧视,导致一些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有病耻感,回避或掩盖自己的病情。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公共卫生分委会主任委员张明园教授说,有的人顾虑接受了治疗就会被戴上“帽子”,被人看不起;还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不到10%。
精神也有亚健康,需及时干预和恰当处理
为了唤醒职业人群关注自身精神健康的意识,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职业人群心理健康,近期,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启动了“促进职业人群精神健康项目”,并组织了有关专家与媒体的沟通和对话。
“我们常说的亚健康不是只有身体有,精神也有亚健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何燕玲解释说,像情绪不稳、工作效率下降、出现人际冲突等,都属于精神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演变成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但如果及时干预,就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课题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焦虑和抑郁得分均呈负相关。“社会支持作为应激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对个体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及身心调节具有重要意义。”有关专家认为,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职业人群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职场人士如何才能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建立一种平衡,让自己既工作得劲又活得精神?专家还给出了以下建议:在工作环境中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完善个人的沟通能力;职场中有许多规则需要遵守,应保持自察自省的良好习惯,以积极心态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调整;需尽好家庭责任,处理好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互相理解、体贴。此外,还要认识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就“促进职业人群精神健康项目”组织的专家与媒体沟通交流活动上透露,针对我国6省市1.3万多名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职场人士处于抑郁状态。然而,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均不到10%。专家认为,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职业人群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媒体报道对于群体心理有很微妙的作用,对自杀案件的报道越多,就越容易激起类似人群的心理共鸣,并可能引发负面的“维特效应”。专家呼吁,媒体在对精神卫生健康尤其是自杀话题进行报道时应更专业、更慎重些。——编 者
超过半数的职场人处于抑郁状态
在媒体工作了几年的小彤最近总感觉自己精神状态有问题。“我每天的工作除了要写大量的文字,还得完成一些采访任务。采访时,既要掌握谈话技巧,又要详细准确地记录,容不得一点疏忽大意。我整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经常会感到烦躁、焦虑。”
31岁的黄先生是一名公务员,他对“精神压力大”也深有体会。“我经常有写不完的材料。平时工作任务没完成,就会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很多时候,连夜赶出来的材料文件,还要面临推倒重来的命运。现在我一接到任务,就条件反射地想到‘能不能过关’,用‘寝食难安’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像小彤和黄先生这种精神状况欠佳的情况,在职场大有人在。最近,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了一项对我国6省市1.3万多名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被调查对象为公务员、科技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教师、体力劳动者5类城市职业人群,其中超过半数的人处于抑郁状态, 中度和重度抑郁的人也超过了1/4。此前,华西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的数据显示,职业人群在就诊人群中占30%。职业人群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既有来自工作的,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等,也有与家庭相关的,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等导致的问题。有关专家表示,职业人群精神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客观生存环境的挤压使得职业人群成为精神障碍高危人群
职业人士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精神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原因何在?专家表示,由于当代社会节奏快、竞争强、压力大,以及客观生存环境的挤压,使得职业人群逐渐成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高危人群。抑郁症则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此次调查还发现,不但被调查的职业人群是情感精神障碍的高危人群,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调查对象的自评抑郁得分有递增的趋势。专业人士分析,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承受的工作压力、社会责任、家庭负担和疾病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多, 加重了他们的抑郁情绪。
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担心的现象是,职场人群往往由于工作压身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没有觉察或不会疏导,以至于产生严重的后果。另外,由于存在偏见和歧视,导致一些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有病耻感,回避或掩盖自己的病情。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公共卫生分委会主任委员张明园教授说,有的人顾虑接受了治疗就会被戴上“帽子”,被人看不起;还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种种原因,导致我国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不到10%。
精神也有亚健康,需及时干预和恰当处理
为了唤醒职业人群关注自身精神健康的意识,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职业人群心理健康,近期,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启动了“促进职业人群精神健康项目”,并组织了有关专家与媒体的沟通和对话。
“我们常说的亚健康不是只有身体有,精神也有亚健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师何燕玲解释说,像情绪不稳、工作效率下降、出现人际冲突等,都属于精神亚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演变成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但如果及时干预,就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课题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焦虑和抑郁得分均呈负相关。“社会支持作为应激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对个体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及身心调节具有重要意义。”有关专家认为,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职业人群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职场人士如何才能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建立一种平衡,让自己既工作得劲又活得精神?专家还给出了以下建议:在工作环境中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完善个人的沟通能力;职场中有许多规则需要遵守,应保持自察自省的良好习惯,以积极心态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调整;需尽好家庭责任,处理好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互相理解、体贴。此外,还要认识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