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尔世界级品牌的铸成,谈组织的愿景和价值观管理
发布日期:2015-03-14浏览:2902
作者:张青 为了开发一个案例,上网搜了些海尔的资料,才知他们2011年的销售额已高达1500多亿了,更是以907.62亿的品牌价值连续第17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的榜首。而登录他们网站后,看到他们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数以万计的研发成果,以及高调付出的“海尔绿帆”公益事业,让人顿生崇敬之意。低调的张瑞敏,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企业管理教父! 海尔能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能由一家濒临破产的大集体企业,发展为今日全球白色家电业的第一品牌,其核心竞争力形成过,得益于①张瑞敏的名牌战略②其能“创新”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了可衡量的实践。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外的诸多组织领导者开始用一种宗教的热诚,用使命、愿景、价值观等措辞来进行演说,开始用这些词汇来包装自己的组织。但同时呢,大家对这些词汇的定义都很不清晰,在海尔存在同样问题,但这并不代表这些组织的目标不清晰、没有清晰的文化脉络,只是大家没有套用管理学术界八股样的术语和表述方式而已。但八股,也有正向价值,那就是为沟通提供了一个符合大众习惯的逻辑架构。 使命,回答的是“一个企业组织为什么存在”的问题。 一个企业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最高领导者回答这个问题的格局。张瑞敏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用了8个字“敬业报国,追求卓越”,这8个字中,“报国”点明了海尔存在的终极目的,也即海尔的使命,“敬业”和“追求卓越”彰显了海尔人为实现“报国”而应具备的基本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将“报国”视为使命,对当下的人来说,会觉得很虚,但对成长于红色年代的老一辈企业家来说,这是很多人的最高理想。张瑞敏正是在这样使命的感召下,在很多人借着改革的东风,通过MBO在一夜之间将国有企业转为私有而成为资本家的时候,张瑞敏却在海尔忙着通过导入OEC管理和实施流程再造来将组织的潜能挖掘到极致,致使海尔这样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在2005年进行产权改革时,却引爆了国企改制中的社会公正话题。曾有人因海尔丢失增量改革机会而撰文大谈言明张瑞敏的局限,还心有戚戚的替张瑞敏发出“天命不归,前人田地后人收”的哀鸣,其实,这是燕雀不懂鸿鹄之志,张瑞敏若没有把振兴民族工业视作己任的大胸襟,就不一定能做出今天这样的成绩。 愿景,回答的是“我们将走向哪里?”的问题。 在现实中,人们常用“未来的方向”、“长远战略目标”、“目的地”等词汇替代“愿景”一词,都是指组织经营者对组织前景和发展方向的一个高度概括的描述,是达成使命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是企业的一个梦想,海尔人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点燃了一个梦想——创造世界级品牌,为实现这个梦想,海尔的战略管理经过了“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在运营系统内将战略转化成了指标化的年度经营目标。海尔的世界级品牌品牌打造过程,彰显了衡量愿景有效性的3个最为重要的标准①清晰度。海尔用简单明的几个字,为自己的所指的方向是非常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和迂回的。②有雄心且能让人兴奋起来。海尔在面向公众第一次说出自己梦想的时候,中国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那时在大多数人眼里,世界离自己的距离还有不可想象的遥远,这个梦想无疑让海尔的员工听起来像一次充满刺激的旅行,因要想到达目的地的话,整个组织必须冒着一定风险去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这是风险的,但旅行的目的地实在是值得人们付出努力的③能将愿景转化为指标化的战略。愿景,在没转化为战略目标和员工的个人行动计划之前,它对组织来说,没有丝毫实际价值。英国石油董事会主席诺德.布朗曾这样说到:“愿景,必须是实际性的。‘我有一个梦’——是一个政治立场,它对商业来说太遥远和空洞。你需要表达出扩展性的步骤来加强它的现实基础”。 价值观,回答的是“指导我们行动的信念是什么?” 有效的价值观,应该支持愿景,并建立在关键成功因素之上,同时也应该能转化成可衡量的实践,从而达到协助组织构建起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其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涵①市场创新②技术创新③管理创新。海尔,进行市场创新是价值主张是“以用户的难题作为产品研发的课题”;可衡量的实践是: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给客户意外惊喜、追求个性化市场;帮海尔构建起的竞争优势是市场对其产品产生饥饿感。 海尔,进行技术创新的价值主张是“创新目标国际化,创新课题市场化,创新成果市场化”;可衡量的实践是:将科研人员的待遇与市场效果挂钩(人单合一)、将科研开发课题与用户难题相结合、将科技人员的职责与成果的延伸开发相结合、每年提取4%的销售额作为科研经费;帮海尔形成的竞争优势是:数以万计的专利技术,诸多产品在市场独领风骚,高能力研发团队的养成,拥有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位一体”产业孵化基地,成立了中国唯一一家“数字化家电重点验室”。 从海尔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价值观管理,的确能帮组织构建起持续的竞争优势。哪些玩弄价值观、未能将价值观转化为可衡量的实践和目标的组织,价值观对他们来说,只是招聘人员时用来吸引人的话术,及年度报告中虚、假、空的素材。 另外,若想实现价值观到可衡量实践的有效转化,首先,领导者要扮演好“布道者”角色,其次,要酌情对组织的运营管控模式进行变革,以使价值观能植入到组织体系中。 领导者,是组织价值观的化身。他除了需要率先示范他倡导的价值观外,还应在每次讲话、每次会议、每件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每个决策和每个政策中体现价值观,直到,把管理团队训练成他的忠实信徒。张瑞敏在1985年抡起的那一锤,体现的是他对“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这一价值观的忠诚,他率先示范了这一价值观,并用一种特殊的情感性沟通方式,来就价值观在组织内进行了高效沟通。而其将价值观转为实践的理论模型,是张瑞敏提出的企业斜坡球体发展理论。张瑞敏的SBU、人单合一等管理思想的产生,是用该理论对内外环境分析的结果,而将管理思想转化为实践的,是其OEC控制体系。 我们知道企业组织管理升级的路径是:能人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那么,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实现了文化管理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应该是①愿景转化为了个人的绩效目标②价值观的贯彻也能得以有效评估。 本文作者简介:专注于目标管理与执行力管控课题的研究,独立培训讲师,咨询顾问,